八部門:力爭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
來源:科柏盛環保 發布時間:2022-02-11
2022年2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八部門關于印發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
《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明確主要目標為:
到2025年,鋼鐵、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工業固廢產生強度下降,大宗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再生資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明顯提升。力爭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其中,冶煉渣達到73%,工業副產石膏達到73%,赤泥綜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品種利用量超過4.8億噸,其中廢鋼鐵3.2億噸,廢有色金屬2000萬噸,廢紙6000萬噸。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法規政策標準體系日益完善,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協同發展能力大幅提高,努力構建創新驅動的規模化與高值化并行、產業循環鏈接明顯增強、協同耦合活力顯著激發的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生態。
為此,《方案》指出應實施三大重點工程: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提質增效工程——
推動技術升級降低固廢產生強度。推廣非高爐煉鐵、有色金屬短流程冶煉、非硫酸法分解中低品位磷礦、鉻鹽液相氧化、冷凍硝酸法、尾礦和煤矸石原位井下充填等先進工藝;強化生產過程資源的高效利用、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降低固廢產生強度等。
加快工業固廢規模化高效利用。加快推進尾礦(共伴生礦)、粉煤灰、煤矸石、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化工廢渣等工業固廢在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市政設施建設、井下充填、生態修復、土壤治理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組織開展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推動有條件地區率先實現新增工業固廢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廢有序減少等。
提升復雜難用固廢綜合利用能力。擴大鋼渣在低碳水泥等綠色建材和路基材料中的應用,提升鋼渣綜合利用規模;加快推動錳渣、鎂渣綜合利用,鼓勵建設錳渣生產活性微粉等規模化利用項目等。
推動磷石膏綜合利用量效齊增。加快磷石膏在制硫酸聯產水泥和堿性肥料、生產高強石膏粉及其制品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在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建設磷石膏規模化高效利用示范工程,鼓勵有條件地區推行“以渣定產”等。
提高赤泥綜合利用水平。推進赤泥在陶粒、新型膠凝材料、裝配式建材、道路材料生產和選鐵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鼓勵山西、山東、河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建設赤泥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等。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固廢源頭減量。嚴控新增鋼鐵、電解鋁等相關行業產能規模。適時修訂限期淘汰產生嚴重污染環境的工業固廢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名錄,綜合運用環保、節能、質量、安全、技術等措施,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鋼鐵行業科學有序推進廢鋼鐵先進電爐短流程工藝;有色行業著力提高再生銅、鋁、鋅等供給等。
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工程——
推進再生資源規范化利用。實施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舊輪胎、廢紙、廢舊動力電池、廢舊手機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推進電器電子、汽車等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鼓勵建立生產企業自建、委托建設、合作共建等多方聯動的產品規范化回收體系,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等。
提升再生資源利用價值。加強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在再生資源領域的應用,助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效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進鋼鐵、銅、鋁、鋅、鎳、鈷、鋰等戰略性金屬廢碎料的高效再生利用,提升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水平。有序推進高端智能裝備再制造等。
完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強化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構建跨區域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廢舊動力電池在備電、充換電等領域安全梯次應用;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等。
深化廢塑料循環利用。加快廢棄飲料瓶、塑料快遞包裝等產生量大的主要廢塑料品種回收利用,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等。
探索新興固廢綜合利用路徑。促進相關企業與機構信息共享,促進船舶廢舊材料再生利用;推動廢舊光伏組件、風電葉片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等。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升工程——
強化跨產業協同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有條件的工業園區和企業創建“無廢工業園區”“無廢企業”,推動固廢在地區內、園區內、廠區內的協同循環利用,提高固廢就地資源化效率等。
加強跨區域協同利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建設一批全固廢膠凝材料示范項目和大型尾礦、廢石生產砂石骨料基地。在黃河流域,著力促進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廢通過多式聯運跨區域協同利用。在長江經濟帶,利用水運優勢,拓寬磷石膏、錳渣綜合利用產品銷售半徑等。
推動工業裝置協同處理城鎮固廢。因地制宜建設改造一批工業設施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項目,探索形成工業窯爐協同處置固廢技術路徑及商業模式等。
加強數字化賦能。實現資源利用效率*大化,*大限度減少固廢產生。鼓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工業互聯網、5G等數字化技術,加強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推進關鍵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突破一批復雜難用固廢無害化利用、再生資源高效高值化利用、自動化智能化柔性改造等共性關鍵技術及大型成套裝備,推動*臺(套)裝備示范應用。動態發布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加快先進技術裝備推廣等。
強化行業標桿引領。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選擇工業固廢或再生資源集聚、產業基礎良好的地區,新建50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探索形成基于區域和固廢特點的產業發展路徑。培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領跑者”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帶動全行業創新、發展、服務能力提升等。